• <table id="qmd54"><noscript id="qmd54"></noscript></table>
    1. <big id="qmd54"><ruby id="qmd54"></ruby></big>
        首頁 >  土人新聞 >  視頻動態 >  正文

        焦點訪談: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國方案

        2022-08-02


        主講人:俞孔堅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無論我們生活在哪里,都是處在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生態系統中。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護和修復自然生態系統,在生態優先的理念下推進綠色發展。

        很多地方不僅環境重新變得山清水秀,而且在青山綠水中還找到了發展地方經濟的新模式,打造了新產業,老百姓的生活也變得更富足。各地涌現出的一系列優秀范例也為世界提供了生態保護和修復的中國經驗、中國方案,受到了國際社會的贊譽,我們來看一看。
        在江西婺源,來自北京大學的俞孔堅設計團隊運用基于自然的方式,創造了一種在不破壞和不消耗自然和文化資產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模式。


        在深圳,這座中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繁華都市的中心地帶——深圳灣,

        圖片

        紅樹林已是連接海與城市、鳥類與人類的自然紐帶。

        圖片

        這里每100公頃紅樹林每年從大氣中吸收近4000噸二氧化碳,同時大大緩解了深圳市的城市熱島效應。每年約有10萬只遷徙候鳥在此越冬或經停。每到候鳥遷徙季節,深圳灣就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圣地,也是孩子們親近自然、認知自然的天堂。

        圖片

        2021年,作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成功范例,深圳紅樹林保護舉措入選自然資源部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聯合發布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中國實踐典型案例》。

        圖片

        同時入選的還有官廳水庫流域治理、

        圖片

        賀蘭山生態保護修復、云南撫仙湖流域治理等九個生態修復項目。

        圖片

        這些項目分布在中國東、中、西部不同地區,涉及自然、農業、城市等多種生態系統類型,

        圖片

        在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它們都采取了基于自然的、各具特色的保護修復措施。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中國代表處主任張琰說:“的確,在中國很多的經驗案例和智慧,對世界很有借鑒意義,

        圖片

        我們希望把它跟中方相關單位能夠把它介紹到世界?!?/span>

        通過在生態保護和修復工作中借鑒和運用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也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兩山”理念、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落地生根提供了有效途徑。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Nature-based Solutions)簡稱為NbS,2008年由世界銀行首次提出。它提倡依靠自然的力量應對氣候變化、防災減災、社會和經濟發展、糧食安全、水安全、生態系統退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人類健康等社會挑戰。圖片2020年,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標準正式頒布,提出的8大準則及28項指標也為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新思路。

        自然資源部土地整治重點實驗室主任羅明說:“最核心的就是利用自然生態系統,向自然學習,最終等于都是棲息地的恢復?!?/span>

        圖片

        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高度契合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符合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傳統,在中國具有良好的實踐舞臺。近年來,中國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引領下,在生態保護與修復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涌現出了一大批符合基于自然的保護方案理念的實踐案例。

        賀蘭山被寧夏人尊稱為“父親山”,但是因為富藏煤炭、硅石等資源,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大規模的礦山開采讓賀蘭山傷痕累累,

        圖片

        這樣的場景讓一家四代都是護林員的李國兵萌生退意。

        圖片

        賀蘭山到了必須治理的時刻,

        圖片

        2017年寧夏正式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第一年寧夏就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完成了保護區內169處人類活動點位的整治,通過采取本地植物恢復的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恢復干旱山地自然生態系統,賀蘭山重現生機。

        圖片

        廢棄礦山重新披上了綠裝,釀酒葡萄、生態旅游等生態產業正向著量不斷增加、質不斷改善的發展之路闊步前行。

        圖片

        賀蘭山,這座承載歷史、書寫當下的巍峨山脈,正在見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時代變遷。

        2020年,《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發布,這是黨的十九大后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第一個綜合性規劃。

        圖片

        《規劃》提出了9項重大工程,包括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區等7大區域生態保護和修復工程,以及自然保護地及野生動植物保護、生態保護和修復支撐體系等2項單項工程,形成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1+N”的規劃體系,囊括了山水林田湖草以及海洋等全部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修復工作。

        羅明說:“雙重規劃發布以后,每年中央資金支持100個億來做山水林田湖草項目。

        圖片

        這樣我們就有規劃、有標準、有大型工程的支撐,推廣的尺度、力度和中國的領導力是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辦法相比的?!?/span>

        在重大工程實施的同時,各個地方的創造性舉措也詮釋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本質意義。


        案例1-浙江麗水稻田養魚系統

        在浙江麗水市,一系列循環有機農業項目的實施,為基于自然的解決方案理念與中國傳統生態文化結合提供了新的范本。

        圖片

        青田縣建縣已有1300年歷史,自唐宋以來,青田先人在陡峭的大山里創造了神奇的稻田養魚系統。

        4月春耕,水滿田疇,插秧時將魚苗放入水田,魚為水稻除草、除蟲、松土。水稻則為魚提供小氣候、飼料,兩者和諧共生。但是,隨著時代變遷,傳統的農耕方式也面臨嚴峻挑戰,種出的稻米面臨著優質不優價的問題。圖片

        浙江青田縣小舟山鄉田魚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劉永如說:“大米跟田魚當時沒有市場,賣不出去,所以我們虧了很多錢?!?/span>

        圖片

        農民逐漸失去了種稻谷、養田魚的熱情,

        圖片

        青壯年都外出務工經商,梯田拋荒嚴重。小舟山鄉也淪為浙江省100個重點貧困鄉鎮之一。

        2017年,縣里啟動了稻魚共生循環有機農業項目,這讓劉永如看到了希望。在青田縣政府的牽線搭橋下,青田稻魚米品牌做得響響當當,成功躋身中高端大米市場。

        圖片

        稻魚共生項目實施之后,每畝化肥施用量減少40%左右,農藥施用量減少60%左右,不但節約了除草費用,

        圖片

        還增加了養魚的收入,每畝稻田節支增收1000元左右。


        案例2-茭白田麻鴨"潔凈師"

        無獨有偶,在麗水市縉云縣,一套古老的茭白麻鴨共生技術重新煥發光彩。村民們在每畝茭白田放養5只麻鴨當“潔凈師”,

        圖片

        鴨子專吃福壽螺、浮萍和雜草,糞便是茭白最好的肥料,茭鴨共生的模式下,可以減少70%的化肥農藥用量,每畝還增加養鴨收入300—500元。

        圖片

        不施農藥,不撒化肥,大大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憑借傳承千年的稻魚共生系統和茭白麻鴨共生系統,憑借基于自然的農耕文明傳統智慧,麗水人在山溝溝里開辟了一條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的新路。

        圖片無論是麗水生態循環農業模式,還是賀蘭山的生態旅游和生態種植,都為當地百姓帶來福祉。


        3.俞孔堅-江西婺源"望山生活"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俞孔堅說:“綠水青山如何變成金山銀山,這是一個大課題,

        圖片

        這個大課題意味著,它一定是經濟發展的新模式,也是鄉村振興的模式?!?/span>

        圖片

        2015年,初到巡檢司村的俞教授,看到的是滿眼凋敝,土地撂荒嚴重,房屋日漸破敗,村民認同感及歸屬感越來越弱。但是,這里完整的生態資源和濃厚的耕讀文化,卻是踐行基于自然和社會實踐最好的試煉場。

        俞孔堅說:“基于自然,所有的核心就是維護健康的生態系統。

        圖片

        在巡檢司村就想實現重建,探索一個重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產生活方式,一個人居模式,一種和諧的景觀?!?/span>

        圖片

        經過6年的建設,如今,以詩意棲居、生態優農、全域旅游、研學實踐和文創藝術五位一體的望山生活,正在巡檢司村生根開花,

        圖片

        以往凋敝的山村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圖片

        在這里,古樹、古屋、古橋、古路、古渠,都以最自然的方式展示古樸的魅力。

        圖片

        生態設施得以完善,傳統耕作方式得以重現,鄉土遺產得以保留,鄉村治理秩序得以重建。

        圖片

        通過基于自然的生態保護和修復措施,衍生出基于自然的經濟模式,綠水青山因此變成了金山銀山。

        圖片圖片生態保護和修復,是一個全球性的命題。而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則是中國傳承千年的古老哲學。習近平總書記也反復強調,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圖片

        統籌維護好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的生命共同體,保護好自然生態系統,基于自然,因地制宜,在生態優先的理念下創新生產方式,經濟發展才可持續。

        圖片

        而中國在生態文明建設上的成功實踐也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建設美麗的地球家園提供了可資借鑒的中國方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設更增添了一抹綠色底色。


        來源:https://mp.weixin.qq.com/s/EoABxqXSIYFA9FIQtTcqvw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
        在线免费看av

      1. <table id="qmd54"><noscript id="qmd54"></noscript></table>
        1. <big id="qmd54"><ruby id="qmd54"></ruby></big>